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僧业南朝宋 367 — 44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王氏。
河内人
少为沙门
聪敏能博究三藏。
罗什授法。
精十诵。
什叹以为后世之优波离也。
避地渡江。
张邵建闲居寺于姑苏
以延之。
三吴道俗争尊异焉。
宴坐之室。
常有香气。
元嘉十八年没。
寿七十五。
本姓冯
蜀郡城都人。
索行贞。
奉持律
蔬食勇猛。
心形不缀。
宕渠太守江阳钱。
生世事外道。
忽梦入寺礼拜。
见一白玉珠。
长四寸。
悬在空中。
复有散衣。
高覆其上。
又一重珠。
随其手中。
既旦遇见僧业
共述所梦。
便奖发。
遂能精进。
共市地。
元徽五年
立寺焉。
谓为慈氏寺
以所悟为名。
乃移住之。
厌恶秽形。
期彼常乐(云云)。
僧业
姓王
河内人
幼而聪悟。
博涉众典。
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
见新出十诵遂专功此部。
俊发天然洞尽深奥。
什叹曰。
后世之优波离也。
关中多难避地京师
吴国张邵挹其贞素。
乃请还姑苏
为造闲居寺。
地势清旷环带长川
居宗秉化训诱无辍。
吴学士辐凑肩联。
又以讲导馀隙属意禅门。
每一端坐辄有异香充塞房内。
坐者咸所共闻。
莫不嗟其神异。
昔什公在关。
未出十诵。
乃先译戒本。
及流支入
方传大部。
故戒心之与大本其意正同。
在言或异。
乃改正一依大本。
今之传诵二本并行。
元嘉十八年
卒于吴中
春秋七十有五。
弟子慧光。
风轨。
亦数当讲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敷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景胤
张邵子。
性至孝。
好读玄书,善属文。
宋武帝以为世子中军参军
宋文帝时累官正员中书郎,迁黄门侍郎,未拜,父亡,哀伤成疾,卒年四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温南朝宋
全宋文·卷六十三
道温俗姓皇甫安定朝那人,师事远公,入宋,至大始初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皇甫氏
玄晏先生之后也。
庐山远公长安什公
襄阳檀溪寺。
善大乘诸经。
樊沔间。
师宗之。
吴国张邵襄阳
子敷尝听讲还。
何如。
敷曰。
义解足以析微。
道心莫之能测。
躬往候之。
后从容谓曰。
法师如不弃。
当处以别驾
即日引去。
曰彼且桎桔我矣。
叹恨。
孝武建初中
江陵诏至京师
中兴寺
大明中
诏为都邑僧主
四年皇太后
造普贤像成。
就寺斋房庆赞。
感应真之瑞。
赐钱五十万。
诏辟斋房。
为天安寺。
太始中殁。
寿六十五 有沙门僧庆
善三论。
惠定善涅槃毗昙。
僧嵩者亦以能讲授闻。
但莫年邪执。
死时舌本先烂云。
释道温
姓皇甫
安定朝那人
高士谧之后也。
少好琴书事亲以孝闻。
年十六入庐山远公受学。
后游长安复童寿
元嘉中还止襄阳檀溪寺。
善大乘经兼明数论。
樊邓学徒并师之。
吴国张邵襄阳
子敷随之。
敷听讲还。
问。
何如。
敷曰。
义解足以析微。
道心未易可测。
躬往候之。
方挹其神俊。
后从容谓曰。
法师傥能还俗当以别驾相处。
曰。
檀越乃以桎梏诱人。
即日辞往江陵
追之不及叹恨。
孝建初被敕下都中兴寺
大明中敕为都邑僧主
路昭皇太后大明四年十月八日造普贤像成。
于中兴禅房设斋。
所请凡二百僧。
列名同集。
人数已定。
于时寺既新构严卫甚肃。
忽有一僧。
晚来就座风容都雅。
举堂嘱目。
与斋主共语百馀许言。
忽不复见。
检问防门。
咸言不见出入。
众乃悟其神人。
时既为僧主
乃列言秣陵白。
皇太后睿鉴冲明圣符幽洽。
涤思净场研衿至境。
固以声藻宸内事虚梵表。
乃创思镕斲栖写神华。
摸造普贤来仪盛像。
宝倾宙珍妙尽天饰。
所设斋讲讫今月八日
䞋会有限名簿素定。
引次就席数无盈减。
转经明半景及昆吾
忽睹异僧预于座内。
容止端严气貌秀发。
举众惊嗟莫有识者。
斋主问曰。
上人何名。
答曰。
名慧明
住何寺。
答云来自天安。
言对之间倏然不见。
阖席悚愧。
遍筵肃虑。
以为明祥所贲幽应攸阐。
紫山可觌华台不远。
盖闻至诚所感还景移纬。
澄心所殉发石开泉。
况帝德涵运皇功懋洽。
仁洞乾遐理畅冥外。
故上王盛士。
剋表大明之朝。
劝发妙身。
躬见龙飞之室。
适若因陛下慧烛海隅明华日月。
故以慧明为人名。
继天兴祚。
式垂无疆。
故以天安为寺称。
神基弥远道政方凝。
九服咸太万寓齐悦。
谨列言属县以显天休。
县即言郡。
京兆尹孔灵符以事表闻。
诏仍改禅房为天安寺。
以旌瑞焉。
后累当讲任。
禀味之宾填委相属。
精勤导物数感神异。
帝悦之。
赐钱五十万。
时人为之语曰。
帝主倾财温公率则。
上天怀感神灵降德。
宋太始初卒。
春秋六十有九。
中兴寺复有僧庆慧定僧嵩。
并以义学显誉。
庆善三论为时学所宗。
定善涅槃及毗昙。
亦数当元匠。
嵩亦兼明数论。
末年僻执谓佛不应常住。
临终之日舌本先烂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亮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许人。
欲造丈六金像。
湘川铜溪伍子胥
多铜器。
而庙神威灵。
莫敢犯。
造焉。
两大镬皆容百斛。
有蛇长丈馀。
遮护之。
祝数十言。
俄隐不见。
有神出曰。
愿施以营福。
刺史张劭
借人力船具。
运所获。
惟馀一唾壶在。
或曰此神之尤爱者。
像成置于彭城寺。
文帝为造金薄圆光。
太始中
明帝移置湘宫寺
今尚存焉。
僧亮
未详何许人。
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湘州伍子胥多有铜器。
刺史张劭借健人一百大船十只。
曰。
庙既灵验犯者必死。
且有蛮人守护。
讵可得耶。
曰。
若果福德则与檀越共。
如其有咎躬自当之。
即给人船。
三日至庙。
庙前有两镬容百馀斛。
中有巨蛇。
长十馀丈。
出遮行路。
乃执锡咒之。
蛇即隐去。
俄见一人秉笏出云。
闻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
今特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庙铜。
既多十取一。
而舫已满。
及归遇风水甚利。
群蛮报追不及矣。
还都铸像既成。
唯焰光未备。
文帝为造金薄圆光。
安置彭城寺。
至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焉。
僧亮
未知何人。
少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用铜不少。
非细乞能办。
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多有铜器。
而庙甚威严无人敢近。
闻而造焉。
刺史张邵借健人百头大船十艘。
曰。
庙既灵验犯者必毙。
且有蛮人守护。
讵可得耶。
曰。
若果福德与檀越共。
如其有咎躬自当之。
即给人船。
三日三夜行至庙所。
与手力一时俱进。
未至庙屋二十许步。
有两铜镬容百馀斛。
中有巨蛇长十馀丈出遮行路。
乃正仪执锡。
咒愿数十言。
蛇忽然而隐。
俄见一人秉竹笏而出。
闻法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
今特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
庙铜既多十不取一。
而舫已满。
唯神床头有一唾壶。
中有一蝘蜓长二尺许。
乍出乍入。
议者咸云。
神最爱此物。
遂不取。
于是而去。
遇风水甚利。
比群蛮报追逐不复能及。
还都铸像既成。
唯焰光未备。
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
至宋太始中
明帝移像湘宫寺
今犹在焉。
少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用铜不少。
非细乞能办。
湘州界铜溪。
伍子胥
多有铜器。
而庙甚威严。
无人敢近。
闻而造焉。
刺史张劭
借健人百头。
大船十艘。
曰庙既灵验。
犯者必毙。
且有蛮人守护。
讵可得耶。
曰若果福德。
与檀越共。
如其有咎。
躬自当之。
即给人船。
三日三夕。
行至庙所。
与手力。
一时俱进。
去庙屋二十许步。
有两铜镬。
容百馀斛。
中有巨蛇。
长十馀丈。
出遮行路。
乃正仪执锡。
咒愿数十言。
蛇忽然而隐。
俄见一人。
秉竹笏而出云。
闻法师道业非凡。
营福事重。
今特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
庙铜既多。
十未取一。
而舫已满。
惟神床头有一唾壶。
中有一蝘蜓。
长二尺许。
乍出乍入。
不取而去。
遇风利。
群蛮追不能及。
还都铸像既成。
惟燄光未备。
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
安置彭城寺。
至宋太始中
明帝移像湘宫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